2021电商演变2
发表时间:2021-09-09 14:01作者:乌鲁木齐小程序开发-张扬 作为互联网行业最核心的商业模式,电商形态从20世纪90年代末诞生到如今,已经发展了20多年时间,形态不断演变和进化,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模式,还为新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。
2021年,电商行业真正进入风水岭之年,正在经历最重要的变革节点,运营逻辑发生了关键性变化。随着社交电商、内容电商、兴趣电商等新业态的全面崛起,电商行业从“人找货”到“货找人”模式转变,用户从“买买买”主动需求到“逛逛逛”被激发需求,品牌不再只是提供功能性产品,更需满足消费者在精神和审美层面的需求。
那么,具体而言,电商行业到底发生了哪些演变?货架电商与社交内容电商,“人找货”模式与“货找人”模式,到底有何不同?品牌又如何顺势而为,在新风口中趁势起飞?
本文核心看点 1、人找货时代:货架电商 以商品搜索为核心形态 2、货找人时代:社交与内容电商 以兴趣推荐为核心形态 3、从“人找货”到“货找人”,电商演变逻辑变化 人找货时代 货架电商 以商品搜索为核心形态
电商开启了人与商品的线上化连接,“货架电商”是电商上半场最为核心的形态,将线下的商品转移至线上,有购物需求的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的分类菜单和搜索框,能够最高效地找到想买的商品,解决了消费者购物多样性和便利性的诉求。
中国电商平台最初崛起于1999年,彼时8848、易趣、阿里巴巴、当当相继成立。
2003年5月,以B2B起家的阿里巴巴成立淘宝网,进军C2C市场。同年6月,eBay收购易趣,以90%市场份额的优势与淘宝展开对决。直至2006年,结果出炉,淘宝凭借更为本土化的举措赢得市场,成C2C电商霸主,eBay退出中国市场。
2008年是中国电商的进化之年,B2C模式亮相。在这一年,刘强东将自己的网站更名为京东商城,淘宝也随即推出自己的B2C模式——淘宝商城,也就是今天的天猫。如今,这两者已是B2C领域的两座高峰。 此后,B2C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状态,苏宁易购、唯品会、聚美优品等电商企业,分别崛起于3C家电、服饰、美妆等垂直领域。
2013年开始,新一轮变革开启,O2O电商模式开始勃兴,席卷包括餐饮、服务、出行、住宿等行业,消费者在线上筛选服务、在线成交和结算,在线下体验和享受服务。这个领域也催生了美团、饿了么等巨头。 不管是B2B、C2C、B2C还是O2O,电商内核都是一致的,即平台以货架形式呈现商品和服务,便于消费者采购,电商的网购“工具”属性突显。
货找人时代 社交与内容电商 以兴趣推荐为核心形态
电商形态从本质上进入革新阶段,源于以拼多多、小红书、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型电商业态的崛起。这些电商不再走“人找货”路线,而是以“货找人”为内核,通过社交关系、内容、场景、数据等玩法,根据消费者画像和数据,为用户推荐心之所向,潜移默化种草。
>>拼多多:社交电商 娱乐形态+数据驱动+社交裂变
拼多多是电商行业崛起速度最快的玩家之一,并没有用货架电商的传统路径,而是采用了新型的以社交关系、娱乐游戏和数据驱动的“货找人”模式。
拼多多创始人黄峥,在致股东的第一封公开信中,对拼多多模式做出过解释:“你可以想象它(拼多多)是一个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多维空间,它将是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(而非时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级大脑型AI系统)驱动的“Costco”和“迪士尼”(即集高性价比产品和娱乐为一体)的结合体。”
本质上,拼多多不光高效地做信息匹配,还不停地模拟着整个空间里人群的群体情绪,并试图对整个空间做调整,让群体体验更加开心。 现任CEO陈磊也曾总结归纳出一个“Scuba模型”:即场景(Scene)驱动服务,服务带来用户(User),用户带来数据(Big Data),数据经由A.I和Computing(计算能力)处理后,优化用户体验,体验又带来新用户增长,形成正向循环。
陈磊主导建设的分布式人工智能体系,核心目标是在社交互动的推荐基础上,通过分布式算法理解每个消费者的个体差异,将所有算法、数据、AI都独立呈现给每个用户,让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算法体系,模拟和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。
因此,拼多多的突围路径,在于以社交平台辅助为基础的“货找人”模式,依托大数据和算法,精准地把商品推荐到目标消费者面前,并利用游戏式玩法、娱乐体验以及社交裂变属性,极易形成庞大的爆发式销量。这种模式,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电商、甚至任何传统零售的玩法。
>>小红书:内容电商 内容种草+精准推荐+消费闭环
创立于2013年的内容种草社区小红书,从2014年开始探索电商之路时,创始人瞿芳就做过一个美好的畅想:“电商负责赚钱养家,内容负责貌美如花,实现平台‘种草+拔草’的消费闭环。”
作为一款重内容的产品,小红书有着独特且难以被复制的社区氛围,深厚的UGC内容沉淀,并且覆盖到了购物、旅行、美食、影视、减肥瘦身等。对于有明确购物目标的用户,小红书像一个巨大的用户口碑库,在里面找到所感兴趣的产品及评价;对于没有明确购物目的用户,也可以在小红书上“杀时间”,平台会利用算法机制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,在内容中植入和展示产品,潜移默化种草。 小红书设计的“内容种草+电商闭环”的路径是:从不知道买什么或者没有购买目的,到通过内容种草,对一件单品产生兴趣,再到搜索关键词,查看更多叠加消费口播评价,再到最后购买,用户都可以在小红书平台完成。
回顾小红书的电商历程,2014年12月,小红书就上线了自营电商平台“福利社”,跨入电商;2016年开始开放第三方平台入驻;2020年又迈入直播带货,小红书一直想通过电商业务实现商业闭环。
今年8月2日,小红书正式开始推出“号店一体”机制,内容电商属性进一步凸显。小红书用户账号不再分企业号、个人号等,只有专业号和非专业号。专业号可以零门槛开店。支持商家做内容,也支持博主开店,双向循环。
小红书切断笔记中淘宝外链也被确认,可以看出小红书打造闭环的决心。小红书希望平台上的个人、中小商家和品牌,都能够在小红书“生于内容,长于交易”。
>>抖音:兴趣电商 视频内容+算法匹配+交易转化
电商是抖音目前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,抖音电商团队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,动作不断,在今年4月召开的抖音电商生态大会上,全新提出了“兴趣电商”这一全新概念。
过去,外界对抖音电商的解读一直是“内容电商”或者“直播电商”,但在抖音团队看来,这两个定义都不够准确,内容是任何电商形态都必备的要素,而直播只是信息的一个承载形式。对于兴趣电商,官方的定义是:一种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满足用户潜在购物兴趣,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的电商。 其中的核心生意逻辑在于:针对消费者的“非计划性需求”,通过推荐技术把人设化的商品内容与潜在海量兴趣用户连接起来,用内容激活用户的潜在消费需求。
视频内容和推荐分发,这是一条区分抖音电商和传统电商的主要标志,即用视频化内容的形式,主动给用户推荐商品、且精准地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商品,货找人。
内容其实仍是在抖音做电商的第一推动力,通过好内容去吸引观众停留、评论,激发用户点击、成单,这些数据表现越好,就越有机会通过算法被继续推荐扩散,扩散给更多人,唤醒有同样标签的、高精准人群的需求,促成转化,形成流量的正向循环效应。
针对商家在抖音电商的经营优化,平台推出了四大解决方案:抖店,号店一体,打造一站式生意经营场;巨量百应,全方位价值链接商家和达人;电商罗盘,为内容消费提供数据支撑;巨量千川,一体化电商流量营销平台,整合了DOU+、巨量鲁班及广告平台的电商广告能力。 从“人找货”到“货找人” 电商演变逻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?
在电商20多年的演变过程中,目前最具革命性的一次变革就是从“人找货”到“货找人”,核心逻辑变了,牵一发而动全身,包括平台产品设计和运行模式、用户决策路径和消费体验、以及品牌打造方式,都会发生相应变化。
1、平台生态变化
>>定位:从电商工具 到休闲娱乐综合体
货架电商的工具属性,就像大而全的超市,用户为消费而来,且按照功能分区,非常便捷地找到并买到任何东西。早年淘宝有一个称号——万能的淘宝,在淘宝上可以通过菜单的几十个商品分类,看到商品丰富程度,主打“商品多样性”到“购物性价比选择”。
社交与内容电商则更像休闲娱乐综合体,集休闲、购物、亲子、运动、娱乐等为一体的商业形态。用户进休闲娱乐综合体,并不一定为购买,而是休闲和娱乐,过程中发现自己喜欢的商品,于是下单,模式更偏向于“好货精准推荐”和“个性化场景推荐”。社交内容型电商不像交易型电商平台,引进越多商家、越多产品,就越能吸引流量,而是贵在精。
>>连接:从搜索连接 到信息流推荐
在产品形态上,货架电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搜索框,用户与商品的连接是通过搜索、类目列表、焦点图连接。因此,平台鼓励商家花费巨资购买流量,才能获得展示机会,把用户引流至自身的店铺和产品,核心就是广告逻辑。
社交与内容电商的核心在于推荐分发,用户与商品的连接分化为两种模式,一是社交关系产生的推荐,二是大数据驱动的内容推荐,广告与信息流合一,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平台中。当然,平台也鼓励商家购买流量,获得更多的曝光度,同时也期望商家产出好内容和沉淀用户社交关系,触动算法推荐机制,商品信息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,实现优质商品内容的流量滚雪球效应。
>>体验:从买买买 到逛逛逛
从消费体验上来看,货架电商强调的是高效和便捷,用户购物行为就是简单粗暴地直线购买,越快实现既定目标,说明用户体验越好。
与之相较,社交和内容电商,融入了非常丰富的游戏式玩法、社交互动以及内容消费,与逛街行为更为类似,边逛边娱乐边买,“逛街”与“购物”两个行为融为一体,交易场景无时不在、无处不在,随时随地触发。
2、用户行动变化
>>需求:从明确需求 到潜在需求
货架电商的商品销售模式是“人找货”模式,用户来到货架电商平台,通常是带着明确的消费目的,通过搜索,获取相关的品牌、产品和价格信息,作出购买行为。
社交与内容电商是“货找人”模式,用户首先是要寻找感兴趣的内容来休闲,并没有明确的消费需求,在这期间,用户被推荐的内容和商品种草,被激发了潜在需求后,从而产生转化。
>>激发:多方比较综合判断 到兴趣内容或社交娱乐种草
由自主需求激发的购买欲望,相对而言始点更为理性。去淘宝搜索相关商品时,往往通过选择、比价等一系列行为后下单。当多个商品信息并列展示时,消费者往往会采用联合评估模式,更加关注商品之间的不同,对比价格、材质、参数等因素。
当消费者本身可能没有消费需求、只为休闲娱乐时,潜在需求的激发主要靠被推荐时的即时观感,是否与内容或商品形成了兴趣和情感共鸣。而且,在这个场景中,用户只能看到某个产品的单独信息,因而也会采用单独评估机制,更加关注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该商品。
>>决策:从周期长 理性决策 到周期短 感性决策
从决策角度看,货架电商的消费者决策行为,往往周期更长,在进入电商平台之前就已有相对明确的主见和想法,在电商平台中还需要一个联合评估和比较的过程。
社交和内容电商的消费者决策行为,一般是感性因素促进的快速消费,支配这种消费决策的是快思维。从兴趣、到认知、再到购买,几乎接近于在同一时间段发生,用户先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和商品,被打动形成所谓的种草,然后就迅速下单拔草,整套流程非常快速且流畅。
3、品牌经营变化
>>营销:从打广告 到做内容 >>产品:从功能性标品 到个性化网红品 >>客户:从激活存量 到拉动增量 |